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
test-2021_Pansci_All_Top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何這次紐西蘭地震奪走那麼多人命?

鄭國威
・2011/02/25 ・497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32 ・四年級

TAAi 2020 25th 人工智慧研討會

紐西蘭基督城是南島最大的城市,五個月之前也發生過規模7.1的地震,而跟上次零死亡的紀錄比起來,雖然這次的規模只有6.3,卻讓如此多人–可能上百人–喪失生命,這有幾個因素,80beats部落格進行了分析,我總結如下:

首先,這次地震雖然強度只有上次地震的十分之一,但震央地點卻是在市中心,上次則是在離市中心西方七十公里的地區。

再者,上次的地震深度約地底十公里,而這次更淺,只有五公里左右。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4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板塊跟澳洲大陸板塊交界,本來就是地震頻繁地區。紐西蘭雖然有很嚴格的建築防震規定,但是基督城是個古跡眾多的城市,許多老房子早在有防震規定之前就建造完成。

最後,這次地震發生在白天,許多人都在市區的建築物裡頭上班、上課,而上次的地震是發生在凌晨4點,大家都還安穩地在家睡覺。

雖然還沒確定,但許多地質學家認為這起地震跟去年9月的地震是沿著同一條斷層發生的。

在此也希望地震當中失蹤的人能夠都被發現,趕快與家人團聚。而被稱為花園城市的基督城能夠早日恢復。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8

test-Tiki

文章難易度
Ad manager Post Bottom code
鄭國威
22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2021_Pansci_PC_sidebar_Top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告測試
Rena
・2021/08/17 ・121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TAAi 2020 25th 人工智慧研討會

放了一個test adunit

讓我們將這例子延伸開來。到目前為止,政府的目標一直是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公民應付他們的日常開支。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自營業者的處境,他們實際上是最小的創業單位。他們的困難在於不僅要支付自己私人的日常開支,還附有其他財務義務,例如租金、已採購的商品、員工薪資、所得稅、預課的銷售稅(sale tax prepayment),以及社會安全提撥。

問題的嚴重程度可以根據所謂的「營業槓桿(operating leverage)」加以評估。營業槓桿效應描述的是取決於成本結構的銷售波動對於利潤的影響 。舉例而言,如果成本是 100% 可變的,那就不會有任何損失的風險。如果沒有銷售,就不會有成本。因此雖然沒有利潤,但也不會有損失。送報員就是一個例子,沒有報紙可送時,他就待在家裡。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4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則是一家 100% 是固定成本的公司。即使沒有製造任何東西,這些成本照樣會產生。這種情況不應該存在,但一般來說,由於自動化以對機器和設備的投資,我們面對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司越來越難改變短期成本的狀況。

下方的圖 4 說明了這個狀況: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圖4-3.png

在圖 4 中,X 代表製造與銷售數額;E 代表銷售收入,也就是數量(X)乘以每件的售價;而 KF2 和 KF1 則代表不同的成本曲線。KF2 由較高的固定成本開始,然後有較低的變動成本,而 KF1 則有較低的固定成本,因此變動成本較高。虧損區從成本線與銷售線交叉區域的左邊開始,而獲利區則從右邊開始。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 KF2 的情形中,虧損很快就變得明顯高於 KF1,在 KF1 的企業家仍可做出調整。營業槓桿效應測量的是相對毛利率變化與相對銷售額變化的比率。因此,在這個例子,KF2 有較高的營業槓桿,所以風險更大。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8

同樣清楚的是,銷售下滑程度越大,虧損就越大。無論營業槓桿有多高,銷售嚴重下滑時都無可避免會產生虧損,正如在新冠病毒危機中所發生的情形,只有 100% 變動成本的極少數情況才會例外。

除了營業槓桿,還有我們之前已經看到的財務槓桿。除了公司的營業成本外,還有財務義務:利息和還款義務。這很重要,因為只有極少數企業可以在沒有外部資金來源的情況下運作。德國企業的股權持份(equity share)為 31%(2018 年),員工數最多 10 人的小型企業則僅有約 22% 的股權1。對許多小型企業來說,股權比率可能更低得多。

test-Tiki

Ad manager Post Bottom cod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有看過邊地震邊唱歌嗎?如果你沒看過,現在你看到了……
震 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20/08/03 ・295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TAAi 2020 25th 人工智慧研討會

  • 文/阿樹│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副總編輯

2020 年 7 月 26 日晚間 20:52,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在國家音樂廳正在演出一個莊嚴而優美的樂章,被一陣「強震警報」畫了一道,不過舞臺上的指揮、合唱團仍無視警報「敬業」的繼續演唱,完成這一次特別的演唱。

阿樹聽到這件事,一瞬間想到的是鐵達尼號沉船前樂手一直演奏到最後的畫面,但下一刻卻背上冷汗直冒,因為這件事從防災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如賭博一般的防災態度。不過我認為不該怪主辦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或是國家音樂廳,因為我相信他們並不是害怕想起來,而是真的忘記了,音樂會時可能的地震威脅。

即使如此,「不知道」不能代表無視警報繼續表演是對的,因為這真的是「錯誤示範」。而且,在音樂會後臉書上的 PO 文,更加不妥當,我指的即是「其實是因為地震不嚴重啦!如果是大地震,應該會馬上逃離……」這句話。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4

很遺憾,即使是有豐富地震知識的人,也不能保證每一次地震開始搖的時候,能立馬分辨出這個是大地震還是小地震,因此當警報響起而後來搖晃沒有想像中的大的情況,只能說「還好」而已。

但如果你覺得,「啊可是大地震時大家就會有所反應的話」,我會想說……

圖/giphy

(出去,現在)

大家防疫時都愛說「超前部署」的原則,啊防災到底哪裡和防疫不一樣了?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8

為什麼一感到有地震就要快快躲避?因為,地震波真的很快就來了,地殼中的 P 波大約是每秒 5 公里,而 S 波也有每秒 3 公里,如果震央離我們很近(20 公里以內),大概就是……

[ 階段 1 ] 有地震嗎?(剛開始搖晃不大,懷疑了 5 秒鐘)

[ 階段 2 ] 啊對這是地震!(其實這時不是 S 波剛到,就是已過去了)

這代表著,即使我們能明確的感受到地震波,但反應時間依然非常短,更不用說身體可能會因為正在移動中、在睡覺等種種較不敏感的狀態下而對地震無感。如果沒有特別發現 P 波已經過了,而地震又還是很大時,當感受到 S 帶來的晃動時,一眨眼震度就會達到極大。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12

可是,不是常有文章教我們 P 波主要是上下動、S 波主要是水平晃動,不能靠這個來作臨震判斷嗎?

親愛的,跟大家科普 P 波和 S 波的特性時,重點應是「如果你有感覺到明顯的上下跳動,那麼強烈建議先去尋求適合趴下、掩護和穩住的地方吧!」如果你真的遇到先有上下動的感覺後,還「痴痴的等」S 波來到,那我覺得是我們做地震科普時讓大家誤會了。

總之,千萬不要等、不要想太多,如果覺得是地震,最好還是先進行就地掩避的基本動作,等待一兩分鐘地震過去沒有再搖晃、附近也沒任何人有地震警報之後,才能確定地震真的不大,再繼續原本在做的事。

同時,人體對地震的感受,就跟人類的記憶力一般不可靠,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地震儀來幫我們量測震度、需要「強震即時警報」,也就是各位常靠北成為國家級邊緣人會收到的緊急警報。

不是用來測邊緣人等級,「緊急警報」而是真正要讓人警惕的!

緊急警報的用意,就是利用通訊技術的速度優勢,提早告訴我們地震要來了。

即使是強震警報能提早通知,但時間仍然很短。
圖/轉載自原文章

以 7 月 26 日的例子來看,雖然後續的震度並不大,但這並不能算是誤報,因為地震並非沒有發生。但因為早期預警是用很少的資料所求得的結果,因此震度的評估仍未達準確。而如果我們將有警報的狀況,視為「有可能來的是大地震」,那麼有所因應是必須的。

以前面這個音樂會中途警報大響的情況,雖不致於要立馬疏散人群,但我認為暫停表演並至少就近蹲低(無論是表演者或聽眾)的話,是較為適切的應變措施。尤其是連錄影都可以聽到國家音樂廳水晶燈搖晃的聲音,我不覺得什麼都不做會是最好的作為。

以此地震為例,P波和S波出現的時間差輩不到8秒,底圖來自中央氣象局網頁,由筆者加註地震波到時示意。

我無意以此批評這場音樂會的主辦單位,因為這只是他們剛好遇上的事件,根據社群中一面倒的稱讚此行為,我相信假如換成別的單位,繼續敬業演唱、繼續尊重聆聽,仍會被當成是一種「美德」。(話說隨手 google 一下又找到另一個例子

但從防災來看,這明明不對啊!因此,我想需要檢討或是改善的地方或許由此開始,現在開始思考從電影院、演唱會、音樂會、運動競賽等大型聚會時的「防災」工作。如果是由前面所提的情境,場館方除了設置好防震措施,也應事先擬定防災應變的計畫,而「有用」的防災計畫,有賴於「實作」的驗證。正好,不久前才有人做過這件事,那就是 2018 年,由東京都交響樂團在東京文化會館舉辦的「疏散演習音樂會」。

音樂會的緣起,除了提醒世人勿忘 2011 年 311 強震,也為了即將到來(但又延一年)的奧運作準備,讓人們在音樂會過程中演習。首先是讓參加音樂會的民眾知道有演習這件事,但是不會告訴他們確切的時間與情境。而在音樂會的安可曲時,突然燈光暗下,並伴隨地震的音效,待燈光再亮起,廣播除了告知地震事件,也跟聽眾說明場館的設計符合耐震標準,請大家不要驚慌,待場館人員檢查完場館狀況前,請先留在原地,並有工作人員高舉相對應的指標牌。

但這樣沒有練習到疏散啊,所以之後出現了另一情境:「地下室餐廳發生火警」(好啦這也算合理情境),這時就需要疏散了。工作人員也變出了疏散指標牌,搭配著廣播宣導讓大家順利到室外安全處。而這演習的全程,也有防災專家檢核其成效。

透過好好演習,建立保命的「防災本能」

當然,我們不能拿演習的標準來看待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在 2020 年 7 月 26 日遇上的地震,但是,這場演習不失為一個幫助我們思考場館或主辦單位考慮防災時該做些什麼,諸如:

  • 場館中的所有設施,包括水晶燈是否符合耐震規範?
  • 緊急事件發生時,要如何確保大家的安全?
  • 緊急事件發生時,要如何安撫大家的心情,防此恐慌?
  • 行動不便的人是否有多的人能協助逃生?
  • 有沒有事先準備好疏散的輔助工具或 SOP(如告示牌與巡視的動線等等)

而還有一點是超級重要的,即使是東京那場演習都未必能照顧到的事:

  • 演習是演習,到底真正發生時大家會動起來嗎?還是繼續實踐「從眾效應」呢?

偶有聽過有人覺得演習像演戲的言論,但我總覺得,或許這只是因為我們被不常發生、又容易忽略的災害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吧?就拿運動練球來說吧,平時練習投籃和真正上場不一樣,也不會因此就不練習吧?優秀的球員甚至不只投入時間練習,還會尋求更好的練習,因此我認真覺得,要透過演習建立防災本能,需要的是各種情境下都有演習的經驗。

演習對於參與者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經驗,而對於主辦方而言,則是收集資訊與改善流程。不太可能有練一次就完美的演習,但就像練球一樣,從來都沒有練過球,怎麼可能會有天生神力球球空心呢?

本文轉載自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原文為《你有看過邊地震邊唱歌嗎?如果你沒看過,現在你看到了…》,也歡迎追蹤粉絲頁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了解更多地震事

test-Tiki

Ad manager Post Bottom code
震 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38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會藉由分享各種地震的歷史或生活故事,讓地震知識也充滿人文的溫度。部落格、粉絲專頁將於每星期二刊登新文章,歡迎各方好友來聽故事、學知識!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地震來襲往哪躲?別再相信「生命三角」最安全!——《地震100問》
親子天下
・2020/06/12 ・20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63 ・五年級

TAAi 2020 25th 人工智慧研討會

  • 作者/潘昌志;繪者/陳彥伶

地震發生時,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應謹記「趴下、掩護、穩住」的避難原則,並以手或隨身物品保護頭部。

地震來了,趕緊躲避!圖/親子天下提供

  1. 趴下:儘量把身體壓低,躲進堅固的桌子底下。
  2. 掩護:以雙手或隨身物品保護頭部和頸部,避免因掉落物受傷。
  3. 穩住:緊握桌腳穩住身體,保護好頭部,但不要將頭部頂住桌子。

躲在「生命三角」的位置最安全嗎?

「生命三角」的避難方式並不安全,最好不要採行。

最好還是以「趴下、掩護、穩住和保護頭部」為優先。圖/親子天下提供

過去曾流傳:地震時躲到堅硬物品旁,就能出現一個由堅硬物和坍塌物組成的三角形保護空間,此即所謂的「生命三角」。但實際上更多傷害是被正上方的掉落物砸到或壓到頭頸部所造成,因此多數國際組織還是以趴下、掩護、穩住和保護頭部為優先的防災建議。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4

地震發生時,如果我人在家中

保護頭部、蹲低身體,快速移動到可躲開高處散落物的避難位置。

在家中不同的位子,應對方式也不一樣。圖/親子天下提供

  • 餐廳、客廳:盡可能躲在桌下並抓穩桌腳以避開掉落物。
  • 廚房:立即關掉爐火,遠離櫥櫃、大型家電等危險物品。
  • 臥室:利用棉被或枕頭保護頭部, 避免受傷。
  • 浴室:易碎物品較多,可用臉盆保護頭部,儘快離開。

地震發生時,如果我在住家以外的地方

不同情境的避難作法不太一樣,但「趴下、掩護、穩住」仍是最重要的共通原則。

學校

保護自己,遠離危險物。圖/親子天下提供

  • 教室:儘快躲到桌下,抓穩桌腳,避免被掉落的燈具、玻璃砸傷。
  • 校園:聚集在遠離建築物且地上沒有裂縫的空曠處,抱住頭部並保護身體。
  • 自然教室:切記遠離火源和化學藥品,躲在桌下或牆角避難。

乘坐交通工具

抓好扶手,保護頭部,避免衝撞。圖/親子天下提供

  • 公車:強震時,司機很可能會緊急剎車,一定要抓緊扶手、座椅, 並以隨身物品保護頭部。
  • 捷運:緊握扶手或吊環, 儘量蹲低並保護頭部,避免與其他乘客衝撞。
  • 高鐵:儘量放低身體並抓緊前座,以降低衝撞風險。

其他公共場所

離開電梯、遠離貨架。圖/親子天下提供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8
  • 電梯:按下所有按鈕,並在任一停下的樓層走出電梯。受困時可按緊急鈴求救。
  • 商辦大樓:越高的樓層搖得越厲害,可先就地避難,地震停歇後再疏散。
  • 百貨公司、大賣場:遠離貨架並蹲低身體,可就近使用購物籃保護頭部和身體。

遵守疏散指示,趕緊離開。圖/親子天下提供

  • 電影院、體育館:原地蹲低並保護頭部,遵守疏散指示,切勿驚慌擠向出口。
  • 夜市、美食街:熱食攤位多,應儘快遠離,往開闊區域避難。
  • 古蹟、寺廟:舊建築通常較不耐震,可用隨身物品保護頭部,儘快離開。

地震發生時,如果我人在郊區

地震時的山區和海邊都非常危險,應儘快遠離。

山區、海邊快遠離。圖/親子天下提供

山區:劇烈地震可能造成山坡滑動、土石崩落或步道崩塌,應儘快離開。
海邊:有些地震甚至會引起海嘯,應儘快遠離岸邊,往高處避難。

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我們平常還能做哪些準備?

參與防災演習、準備充足的防災物資,並做好居家空間的安全確認。

防災物資準備

  • 緊急避難包要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以因應緊急災難所需。

平常可依不同家庭的需求,準備能在家生活 4-5 天的防災物資。資料來源:日本 NHK 電視臺。圖/親子天下提供

test-2021_Pansci_All_inread_p12

居家防震準備

家中擺設確認穩固。圖/親子天下提供

  • 將物品集中收納至櫥櫃,以免地震來臨時四處散落。
  • 擺放家具時請注意不要阻擋避難路線。
  • 以螺絲、鏈條、支柱與 L 型五金零件固定家具及燈具。

緊急避難準備

可與家人一起預先熟悉疏散路線和避難地點。圖/親子天下提供

  • 預先召開家庭會議,讓所有家人都能熟悉災害來臨時的應變與求救方式。
  • 認真參與各式各樣的防災演習。

——本文摘自泛科學 6 月選書《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2020 年 4 月,親子天下

test-Tiki

Ad manager Post Bottom code
親子天下
11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